new
您的位置:首页>暖丰动态>行业资讯>发电供热用煤首次100%执行长协
2022-03-02

发电供热用煤首次100%执行长协

分享到


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联合有关方面组成15个核查工作组,全面开展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情况专项核查工作。相关信息显示,截至1月30日,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量同比大幅提升,绝大部分省区市已实现发电供热用煤全覆盖,目前平台录入工作已全部完成。

2月2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绍宗表示,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是煤炭市场价格的“压舱石”。为此,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着力强化合同履约监管,确保中长期合同多签、实签,切实执行到位。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且将持续发挥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煤炭中长期合同作为保供稳价的重要手段,如何助力保障煤炭供应、稳定煤价?

今年发电供热用煤100%执行长协

根据去年12月发布的《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2022年将遵循“基准价+浮动价”的价格机制,对长约煤炭实行月度定价,其中浮动价依据现行四个煤炭综合价格指数加权确定。

征求意见稿明确,2022年煤炭长协签订范围进一步扩大。核定产能30万吨以上的煤企全部要签订中长期供需合同,煤企合同数量应达到自有资源量的80%以上,并要求发电供热企业实现年度用煤中长期供需合同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此前约有将近60%的发电供热用煤未纳入长协体系。这意味着今年是发电供热用煤首次100%按长协执行。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认为,2022年发电企业用煤除进口煤外100%签订长协,实质是从量、价两方面锁定火电企业用煤成本,避免煤炭价格波动对火电企业燃料成本造成影响。这体现出中央调控电煤成本力求相对稳定的政策目标。

“煤炭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将有效保障煤炭供应,并进一步稳定煤炭价格。‘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将使产业上下游更有动力确保煤炭中长期合同的有效执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在寻求平衡煤炭与电力利益的更优解决方案,从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我国意在扩大长协煤份额,通过更灵活的价格机制,给煤价更大的调整空间,从而进一步稳定煤电关系。

多措并举确保足额履约

记者了解到,往年由于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要素不全,同时供需双方企业、地方相关部门参与度较低,以致监管督导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开展,合同签约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等情况屡禁难止。有受访专家认为,随着煤炭长协合同签约流程更完善、政府监管越来越严格,煤炭长协履约率有望获得较大改善。

根据征求意见稿,2022年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全部纳入“信用中国”网站的诚信履约保障平台进行监管,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将履约情况纳入合同双方信用记录,并确定企业信用等级,实施分级监管。

“2022年的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汇总工作要求供方录入、需方确认,供需双方签订诚信履约承诺后才能经平台汇总、逐笔校验后推送国铁衔接运力。”一位不愿具名的权威专家向记者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合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有效避免为了抢占铁路运力而签订虚假合同、录入虚假合同的情况,从而确保合同签得实、运力配得早、数据握得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此开设了专属管理账号,以供各地经济运行部门使用,以便及时掌握属地企业合同签订、录入、确认和诚信履约等相关工作进度,及时督促相关企业加快合同签订和在线录入工作。“这将显著提升合同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为后期足额履约做好准备。”

需从源头强化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顺利执行并非易事。“煤炭中长期合同这个制度本身并不能确保煤炭价格区间的合理性,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基准价上调意味着煤炭企业可能进一步合法扩大利润,叠加覆盖面的大幅扩大,或将造成更大范围的煤电失衡,进一步加剧‘煤电顶牛’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吴疆对记者说。

据中电联统计,2021年1-10月,电煤价格上涨导致全国燃煤电厂煤炭采购成本额外增加4318亿元,煤电企业因此陷入整体亏损。谈及这一问题时,上述权威专家建议,未来在坚持“基准价+浮动价”定价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尤其是加强对产地坑口价和主要消费地区到厂价的指导,细化定价规则,使价格指数更有参考性和代表性。

“同时应大力推广煤电联营机制和储煤基地建设,稳定电力企业生产成本支出,加强煤电项目在能源结构中的竞争力。通过中长期合同稳定供应,并辅之以市场调节,从而促使煤电企业有效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与能源系统平稳运行,避免煤、电双方为了各自利益诉求而互相博弈。”上述专家进一步认为。

林伯强强调,当前长协合同执行难度仍然较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及时确认签约企业名单、核定产能等信息,提高电力企业与煤企沟通效率。

“煤炭中长期合同各项工作是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的。”有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应从源头开始制定好规则,明确供需双方的责任义务,堵住不规范操作的漏洞,并记录真实详细的履约数据,长期跟踪掌握企业履约动态,做好基础分析,确保顺畅足额履约。”

来源:中国能源报(侵删)

  • 品牌动态
COPYRIGHT (©) 2019   版权归广东暖丰电热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43668号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44060702000502